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

发表时间:2024-03-03 21:06:27 来源:服务项目

  4.1.1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坡度、坡长、坡形(凸形、凹形、直线技术合同的编排格式为:合同甲方全称,合同乙方全称,合同名称,签定年月。

  3.1.1开发建设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3.2.1重点是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施工工艺,特别是选线、选址、取土(石)、弃土(渣)、开挖扰动、挖填平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1.2地质(工程地质状况)最重要的包含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2)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似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1.0.2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监测,可当作监测技术服务合同的技术条款或附件,以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和进度。

  1.0.3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报告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设施)分类分级评价指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度、扰动土地整治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覆盖度、植被恢复系数等6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其指标、方法、监测样点布设和设施设备等。

  1.0.1 为贯彻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作业规程》的规定,在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要求,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系统性,特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技术指南》。

  ③ 第三时段是水土保持设施投入运行初期。该时段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数量、质量与防治效果直接反映了项目水土保持效果。

  ①项目实施前或实施初期水土流失及其因子本底状况监测内容最重要的包含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降水、水土保持设施和质量、水土流失等状况等。这一些内容主要是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办法来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治责任区。

  (2)对于没有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开发建设项目,监测内容应依据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和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作业规程》的规定,做全面系统的设计。

  (3)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批复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提出的水土保持监要求,全面设计监测内容、方法和监测制度等。

  1.0.4 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监测技术人员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经验,并逐渐完备本技术指南。

  (4)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中,应根据项目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特性,深化上述3个目标或增加另外的目标,使监测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可行。

  5.2.2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需要针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Hale Waihona Puke Baidu定更全面、更直接、更具有针对性的原则,以满足指导监测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的要求。

  ②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内容最重要的包含土壤侵蚀形式、土壤流失量、植被措施状况、降水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监测,主要是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工组织和工艺提供相关建议,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③水土保持设施投入运行初期水土保持设施效果是为了检验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作用,以便对工程的维修、加固和养护提出建议。主要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工程、防风固沙工程、泥石流防治工程和绿化工程等。

  2.2.2 规范性文件编排格式为:《规范性文件全名》(文号,文件全名)。

  2.3.1技术标准包括正在实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标准和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应按照从国家标准到行业标准、区域标准和企业标准的顺序列出。

  4.1.6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1)从项目区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是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附录A)。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6.1.2在设计监测内容时,应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类型、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情况和工程建设阶段等确定,应注意监测内容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分区相对应,不同的分区具有不一样的重点内容。

  (1)对于编制并报批了水土保持方案的开发建设项目,监测内容应遵照批准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确定,同时依据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和

  2.4.1 技术资料及其批复文件包括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及其他相关的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技术文件。

  2.5.l技术合同主要指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对应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合同。

  (2)地方水行政主任部门在相关的文件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标准),一般来说包括若干个定量和定性指标。

  5.1.2水土保持监测目标最重要的包含3个方面,同时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提出更加实际可行的目标。

  (1)为了进行水土保持防治效益分析计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时段应分为三个时段:

  ① 第一时段是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前或实施初期。该时段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是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设施(措施)的本底值,是比较分析项目实施过程和生产运行初期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数量、质量与效果的对比值。

  ②第二时段是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期。该时段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反映了项目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的动态。

  (2)对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较小(同时满足面积≤1000hm2,长度≤10km,宽度≤10km)的项目,应通过实地勘测,结合有关的资料,分析可能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分别说明防治责任范围各个分区的情况。格式可参考附录B和附录C。

  (1)简要说明项目区开始开展水土保持的时间(年)(机构、业务、人员等),其中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实际开展重点防治的时间(年),所属“三区”(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重点保护区)情况,以及水土保持成绩。

  (3)水土流失危害,包括下游河道泥沙、涝洪灾害、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

  (4)水土保持工程效果,包括实施的各类防治工程效果、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1)对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较大(长度、宽度、面积三者之一较大,面积≥1000hm2,或长度≥10km,或宽度≥10km

  )的项目,主要说明水土流失类型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与相应的侵蚀模数。格式见附录B。如果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涵盖不同的行政区,应列表说明侵蚀面积和强度。格式见附录C。如果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成细长的条带状,应按照确定的防治责任区、或按照既定的范围列表说明侵蚀面积和强度。格式可参考附录B和附录C。

  (1)法律和法规依据,规范性文件依据,技术标准依据,技术文件与相关文件依据,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合同等编制依据。

  (2)项目建设规模、工程布局、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布局以及水土保持防治目标等概况。

  内容提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是由承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单位,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用于规范监测活动的技术文件。为了指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编制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技术指南》,其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内容:

  (2)水土保持成绩应包括各项措施的开展面积、保存情况,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和质量,监督区、保护区(封禁、生态修复)面积,以及上述防治措施取得的成效(保水,保土、增加植被覆盖、增加粮食、增加产值)等。这些成绩应用具体的数字和简洁的文字反映。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待建、在建、完建)、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

  2.1.1 法律和法规应按照法律和法规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依次列出。

  2.2.1 规范性文件包括各级政府颁布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应按照不同的行政级别和发布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列出。

  4.1.4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或内陆河直至最底一级支流),最低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和径流、泥沙等)

  4.1.5植被介绍项目区所属植被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度(或郁闭度)等。

  (2)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简要介绍涉及的行政区(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较小的应点明自然村、厂矿单位)、人口(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较小的应说明农户数、农业劳动力)、产业体系及其生产情况、土地利用结构等。